栏目导航

将军信箱

将军通信地址

北京市复兴路26号

邮编100851

 

 

 
十位现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田永清辑录
 
董必武一生始终站在历史变革的前列,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董老从来不抽烟、不喝酒,饮食简单且有规律。关于养生,他有个“三不”口诀:吃饭不饱,走路不跑,遇事不恼。董老对于非原则问题,总是与人无争。他自比“老牛”,意思是除了“吃点草料”,别无其他要求。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才能拥有90岁的长寿。
 
“退休不发愁,还有桥牌、网球和众多好朋友,国泰民又安,老年乐悠悠。”这是我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退休后给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诗中既有退休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有他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万里生于1916年,自1993年离休后,就开始了有规律的晚年生活。他的日常生活曾被其长子万伯翱风趣地概括为“三打、两看”。所谓“三打”,就是打网球、桥牌、高尔夫。所谓“两看”,就是看报纸、看文件。
万里有一句养生心得:“一动一静胜过吃补药。”动,就是打网球;静,就是打桥牌。万里不相信任何灵丹妙药,也不相信所谓的长寿妙方,唯一信赖的就是锻炼身体。他常说:“打网球能让我四肢灵活,打桥牌能让我思维敏捷。”
 
多年前,作家王蒙问当时已十分高龄而且非常健康的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周老回答说:“说了别人不信,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三个字。我从来不考虑养生不养生的,饮食睡眠活动一切顺其自然。”
听了周老的回答,王蒙写了一篇题为《太想赢的时候反而会输》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讲的太好了!对比那些吃补药吃出毛病来的,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的,长跑后猝死的,还有秦始皇汉武帝等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的,贾家宁国府里炼丹服丹最后把自己药死的……他的话就更深刻。当然我无意否定良好的生活饮食锻炼安排的重要性。”
 
袁晓园天下闻名,不是因为她四妹袁静写了一部《新儿女英雄传》,也不是因为她三妹的女儿是琼瑶,而是因为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身书香门第,工诗词,善书画,喜交友。青年时代她冲破封建家族樊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上世纪40年代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70年代她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受到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接见;80年代,她毅然放弃美籍,别子还乡,叶落归根。
她100岁时,在中央美术馆,展出自己创作的100幅书画,前来祝贺、观赏者人头攒动,刘延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她101岁时,在古都南京创办了袁晓园艺术馆。我和方军同志与新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陈毅元帅长子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前往祝贺。袁晓园与前来祝贺的人们亲切交谈,并翩翩起舞。
袁晓园为我写了“圆梦园”斋名、“闻鸡起舞”成语,并赠我一帧七绝横幅,表述她的养生之道:
不拜耶稣不参禅,
不信气功不练拳。
人间哪有不老药,
顺其自然过百年。
 
著名漫画家方成,年近90岁时,仍然黑发,挺拔,精神矍铄。看外表像60来岁,听说话像50来岁,头脑反映恐怕40岁的人也比不上。他童心不泯,不知老之已至。他每天清晨5时起床,整天忙忙碌碌,笔耕不辍,创作不止,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像,并写了一首风趣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方成活不到100岁,肯定是老天爷犯糊涂了!”
 
年逾百岁的文怀沙老先生,是著名学者、楚辞专家、红学家、书画家。
胡耀邦同志曾写诗称赞文老:“骚体开新面,久仰先生名。”
文老用三十三个字概括中华思想文化之精髓:“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家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2000年以来,文老的书法作品中,多以各种字体书此“三十三字真言”,海内外收藏家均以获此墨宝为荣。其实,这“三十三字真言”,又何尝不是文老的人生态度和养生之道呢!
2009年1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致文老的信中说:“‘正清和'三字经于做人做事都很重要,当以此勉励。”
我曾多次拜访文老,还曾陪同著名作家铁凝、二月河、王钢等拜见文老。对于来访的客人,他总是热情接待、亲切交谈。
与文老同桌吃饭,他总是古今中外侃侃而谈,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我们有一次同赴一个饭局,从文老住地到饭店还有两站地,他坚持不坐车,而是步行前往。于是,当时90多岁的他与60出头的我,便并肩行走在北京街头。说实话,我真有点赶不上他的感觉。当时,看着这位美髯公,我脑子里蹦出了两个词:身轻如燕,健步如飞。
记得在我66岁生日之前,胡诌了一首自寿打油诗:“小住人间六十六,苦辣酸甜未参透。笑度人生第二春,再活百年也不够!”我请湖北著名书法家张秀女史写在一张宣纸上。然后在一天晚上去文老那里,请他也在这张宣纸上写上几句话。那时已是11月份,我和司机都穿着棉衣,而文老却穿着衬衣。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在我的这首打油诗旁边,写上了这样一段话:“田永清将军诗能通俗而非俚俗,盖近雅者讵矫俗干名搔首弄姿者可望其项背乎!永清将军人品与诗品俱贵在自然也!”
文老的过奖,令我十分感动又不好意思。
文老风趣幽默,与众不同,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也是用这样一副“俗联”来表述:
忘了穷,忘了忧,忘了仇,心宽体壮;
吃好饭,睡好觉,拉好屎,气爽神清。
对于他的非议,他总是一笑了之,从不放在心上。他说:“对待既往,我只记‘恩'不记‘仇',只记‘爱'不记‘恨'。人生既短暂,又充满风险,我才不小肚鸡肠呢,干吗自己呕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度“米寿”(88岁)华诞时,对来访的记者说:“我要活到‘茶寿'(108岁)!”
杨振宁认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固然与基因有关,但与心态如何更有关,需要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
杨振宁认为,自己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得益于喜欢看书。他说:“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不容易老。多看书,可以跟上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人就显得年轻。”
杨振宁说自己很“懒惰”,平时很少运动,只喜欢喝茶看书,偶尔会骑一下家里的健身车。不过,年轻时的他,还是很喜欢运动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走路。“现在年纪大了,切忌跌倒,走多了感觉不舒服,路也就少走了。”
 
享年99岁的中科院资深院士、号称“中国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是一位传奇老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总理称赞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
“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学习时间。”
从钱伟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自强不息”,什么叫“与时俱进”。而这两个方面,对于人的养生恰恰是最为重要的。
 
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已经悄无声息地度过了她的百岁华诞。
现在,这位百岁老人的生活一切照常,她每天都坚持读书写作,在房间里散步锻炼身体,还做“八段锦”体操。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人眼里,杨绛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她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喜也不善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使杨绛始终保持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百年走来,她对人生早已洞彻通透。
她平静地说:“我今年100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往前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现在心静如水,我要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时刻准备着‘回家'。”
 
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季羡林,以98岁高龄告别人世。
记得我曾两次拜访过季老。他在我带去的册页上写过成语“闻鸡起舞”,还写过朱熹的一首七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老曾专门写过两篇文章,称他特别喜欢冰心老人经常题写的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认为这副对联言简意赅,寻味无穷。
关于季老的养生之道,有两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一是他首创了个“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他的这个“三不主义”,几乎尽人皆知,名闻全国。
对于季老的这个“三不主义”,不挑食、不嘀咕这两条还比较好理解,而“不锻炼”则既不同于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也不同于众多人们的现实做法。
为了解除误会,季老专门写了《长寿之道》一文,着重对“不锻炼”作了一番解释。
他写道:“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但不能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的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至于“不挑食”,季老风趣地写道,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令人发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北辙?
季老认为“不嘀咕”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季老养生之道与众不同的另一点,说出来可能吓人一跳,就是他每天坚持吃安眠药,整整吃了80年。他还说,顾颉刚吃了60年,比他吃得时间短。关于80年一直坚持吃安眠药,白岩松采访时他曾说过。《季羡林口述史》作者、他的学生蔡德贵于2009年6月11日下午第69次采访他时,又谈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有人问:“是不是对头脑有影响啊?”
季老肯定地回答:“没有。我每天都要吃,后来我跟大夫讲,不要害怕给人家开安眠药,没有坏处,我就是一个例子啊。”(以上引文见蔡德贵整理的《季羡林口述史》第417页)
 
附录:美国101岁老人的名言
 
上面简述了我国现代10位名人的养生之道,下面作为附录,我再讲一下美国一位101岁老人的名言。
美国哈里·莱伯曼先生,原来是一位著名的制药专家,80岁才离开顾问的岗位。退休之后,他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苦练绘画艺术,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画家。
在他101岁的时候,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馆,专门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
在开幕式上,哈里·莱伯曼发表了非同凡响的讲话:“我要向那些到了60岁、70岁、80岁或90岁就自认为无事可做的人表明,这都不是可以等待生命结束的年龄,因为没有比一个人等着走向坟墓更为烦恼的事情了。着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这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
第二天,一些报纸上的通栏大标题是:“不要总是去想还能活多少年,而要经常想还能做些什么事。”
上面这句话,就是流传很广的美国101岁老人的名言。
 
 
辑录者系总参谋部原兵种部政委、少将
写于2011年12月24日(71周岁生日)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6号

版权所有 田永清将军网  备案编号: